回忆母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回忆母校>>正文
我是中国水产人
2015-10-08 07:59 朱永祥 

我是中国水产人

    /朱永祥

 

转眼间,我离开母校已经整整34年。

34年前,我是连云港水产学校机冷专业的学生,我在美丽的东海之滨云台山下,度过宝贵的3年时光。那3年记忆里,不仅有海滨、沙滩、鱼品加工厂浓浓的海鲜味、有耸立的云台山上云遮雾绕如梦似幻的怡人风景,更有我潜心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我被恩师们谆谆教诲激发起的振兴中国水产事业的宏伟梦想。

21岁那年,我毕业了,带着我激情飞扬、壮志满怀的青春,身影匆匆奔向我的前程。

 

创业之初,往事历历在目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省水产局南通船检处,工作过程中,我用细致热心的服务与南通当地的渔农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年轻的我还有幸参与制订了我国第一部《钢质海洋冷藏渔船建造规范》。这为我日后挑起水产事业发展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6月,正值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水产经营陷入观望、举步维艰的境地,在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我毅然离开省级机关优厚的工作岗位,回到了家乡的海安县水产公司筹建冷冻厂并担任厂长。从图纸设计,到参与安装、试运行,技术人员的培训,到全面生产、经营,我都亲力亲为,我要为家乡的水产事业开疆拓土,贡献力量!

就这样,我的专业、我的能力都有了用武之地。冷冻厂投产之初,我做了三件事。

当时的水产公司冷冻厂是海安县水产公司新组建的经营部门,没有市场和营销资源,传统销售观念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做的第一件事:进行市场调研后决定,生产福利鱼,即:生产加工小包装冷冻水产品,销往国内众多国有大型企业作为职工福利分发,让小企业走向了广阔的大市场,在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主动寻找到市场经济的洋流,为企业的水产品贸易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第二件事,发展公司的远洋捕捞业。我亲自参与建造钢质渔船,并组织捕捞船队出海作业,茫茫大海风云变幻,惊涛骇浪危机四伏,尽管出海捕鱼凶险莫测,但是丰富的海产资源也给了企业无限的发展生机。捕捞的水产品不仅可以直接在国内销售,还可以通过冷冻加工厂加工销售,同时,开辟出口水产品业务:对虾、文蛤、马鲛、鳗苗等水产品行销日本、韩国等国家,由此为打开国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第三件事,开创公司的水产养殖业。1988年的创业之路何其艰难啊!我们最初的12个人组成的创业先遣队走上了海安空旷而荒凉的黄海滩涂垦区。我们在稍高的沙丘上安营扎寨,用割倒的枯萎的海草搭起工棚,我们披荆斩棘,挖土填坑,平整土地,铺管道,修道路,架电线,短短3个月,我们从0开始建起240亩的养殖水面,注册成立海安县特种水产公司,并且迅速投产,投产一年内首批外贸鳗鱼就养成出口了。自此,企业终于有了自身的造血功能,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我和我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安水产公司发展壮大了,从1984年到1990年,公司的盈利沿着6万元、20万元、50万元、130万元、240万元、350万元的轨迹不断上升。水产公司由原来的全南通市的经济排名最后一名,一跃成为全省人均创利第一名,继而成为全省52家县级水产公司中硕果仅存的一家国有水产公司,我也晋升为海安县水产公司副总经理。

 

科技当家,奋斗之路风雨兼程

 

1992年,一个伟人用深遂的思考开启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邓小平理论的引导之下,我与我的团队决策:远洋捕捞是资源掠夺性,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唯有不断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坚持科技创新,科学发展,才是产业发展的最终出路。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对已初具规模的海安县特种水产公司进行重新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建成为全国最大的、最好的、最标准的无污染、生态环境较好的花园式水产养殖企业。

1993年,我们大规模养殖鳗鱼,研究鳗鱼资源分布、人工养殖技术、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养成最好品质的商品鱼出口创汇。

在鳗鱼养殖最红火的时候,我用科学的思维认识到,我们需要不断增加与众不同的新品种储备,对今后的发展既能“独树一帜”、“独霸一方”,又能大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于是,我们又建起了养鳖场养殖中华鳖,建起了鳄鱼岛养起了扬子鳄。

经过不断调研,我们发现,生活在长江入海口的长江河豚,食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每年争相消费者数不胜数,但其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的资料记载却很少,而且野生河豚资源越来越少,有像鲥鱼一样,濒临灭绝的危险。如果开发长江河豚这个品种,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并且能将这个物种保存下来。可是长江河豚的人工繁养殖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白,怎么办?

困难面前,我冷静思考并认识到,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寻求合作,要聚集一批为我所用的科技人才!

 

没有人才,我来找!

 

1993年,我第一次踏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找到了国内著名的豚类、鱼类生态学、生物学权威专家华元渝教授,寻求合作。从此,我们与全国几十家水产院校、研究机构,包括我的母校、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东海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机械研究所等,建起了广泛而密切的产学研协作关系,不仅吸引了各个专业的顶尖的专家教授,也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水产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从而建立了一支由院士、教授、高工、博士、硕士、拥有长期丰富养殖经验的养务师组成的数百人的水产科研团队,实现抱团作战,共同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攻克水产科技难题。

我和我的科研团队研究发现河豚鱼的保护和开发遗传育种是关键;自古拼死吃河豚,吃河豚若以性命作代价,必定限制产业发展,让人能安全食用是根本;河豚鱼“鲜美无度”,历来是吸引消费者的由头,“鲜美”滋味不能丢。经过反复论证,我们终于制定了河豚鱼繁养殖科学方案:先解决河豚鱼“种”的问题,再解决河豚去“毒”的问题,以及保持养殖品种“鲜”的品质。

但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何其艰难。

刚引进的野生河豚鱼,因为养殖环境的改变,又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没有合适的设施条件,经历无数失败,持续三年波折,终于陆续解决了模拟江海洄游生长环境的技术、人工驯养中饵料的供给、河豚鱼自残习性引起的交叉感染暴发大规模鱼病、人工繁殖过程中雌雄性腺发育不成熟发育不同步、亲鱼饲料营养达不到怀卵产精的需求、河豚毒素在体内的分布及产生的机理、河豚鱼体生长过程的毒素调控、以及生态健康养殖的种种关键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这些科学技术,我们培育出健康、无公害、无毒级、食用安全、品质独特、性腺发育可控、营养特别丰富的中洋河豚,其各项营养指标不亚于野生长江河豚。

这个过程中我们创新了很多的水产新技术,包括6项科技成果,5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暗纹东方鲀控毒及健康养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技术的研究成功,保护了河豚这个濒危物种,成为河豚产业发展的基础,有力的促进了河豚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特种水产养殖产品结构调整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河豚品种的科研开发经验的指导下,公司先后研究并养殖有河豚、鲥鱼、刀鱼3 个长江珍稀鱼类;中华鲟、扬子鳄2个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娃娃鱼、松江鲈鱼、胭脂鱼3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澳洲龙纹斑、笋壳鱼、暹罗鳄、澳洲龙虾、金钱鱼、银雪鱼等其他珍稀物种。河豚鱼、刀鱼、松江鲈鱼、扬子鳄、胭脂鱼、中华鲟6个品种相继建立了种质资源库,进行有效的物种保护。娃娃鱼、鲥鱼、鲟鱼、龙纹斑、暹罗鳄、刀鱼、胭脂鱼等7个品种跟随河豚鱼相继步入规模化养殖,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在养殖技术研究发展的同时,渔业设施技术研究与设施更新也得到快速发展,自主发明和集成多项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不间断进行设施设备的提升改造,建设的极具代表性的河豚鱼集约化养殖车间、大鲵三层立体养殖车间、松江鲈鱼巢式养殖车间、鳄鱼标准化养殖设施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与方法。

20年间,我与我的团队研究获得各种专利8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6项,成功制定国家标准7项,省级及行业标准19项,承担国家部省市级科技项目75项,各种创新技术获得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若干,先后承担组建了江苏省长江珍稀鱼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类科技研发示范平台,先后与全国48个重点科研院校建立起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先后成功组织了三轮“百名人才储备工程”。

20年间,在科技的支撑下,我们创造了国内养殖面积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养殖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条最完整、标准化程度最高、生态环境最好、不可多得的、极富特色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珍稀淡水鱼类工业化养殖基地,基地的各种珍稀濒危鱼类物种年总养殖量超过5000万尾。

 

市场准入,现代营销是个大课题

 

好产品生产出来了,还要卖得出,卖得好,这样才叫合理的产品开发。

我们从质量标准、品牌塑造、建章立制、特许经营、组织培训、协会平台、参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定了长期的营销规划,逐渐影响社会及管理部门对河豚产品的认知。

我们努力让产品自身长期保持质量过硬。河豚鱼作为特殊的水产品,只有在严格的检测合格的条件下才能走向市场,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也必须有缜密的标准规范,才能保障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2002年,我主持制定了9项河豚鱼省级地方标准,2006年、2007年又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托主持制订两项河豚鱼国家标准,标准融入中洋独有的“零毒素、零污染、零药残”三零质量理念,这些使得我国河豚鱼种质、养殖、饲料加工、安全食用、毒素检测等方面有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标准。中洋河豚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这套标准,有效保障产品质量长期优质稳定,2014年,企业因此而成为江苏省第一家获得省质量管理奖的农业企业。

我们努力创造优质的中洋产品形象,进行大范围品牌宣传。2001年,我们注册了“中洋”、“中洋河豚”商标,制定了统一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河豚文化的深入挖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深入立体报道和宣传中洋河豚及其他产品,10多年的不断努力,创建的“中洋”商标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25年最受尊敬的25大江苏品牌,其中“中洋”牌南通长江河豚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中洋产品享誉全国。

我们缔结政府主管部门、协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研制一整套河豚产业控制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从河豚养殖、经营、宰杀、烹饪、食用各个环节,保证河豚餐饮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餐饮单位作为中洋河豚试食合作单位,并授牌授权经营中洋河豚,我们努力建立令消费者信任、质量可追溯的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市场渠道,统一售价、统一服务,产品点对点封闭流通,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提倡和鼓励的经营模式,既保证中洋河豚的流通安全、食用安全,又实现河豚餐饮业的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我们努力让更多的生产加工中洋河豚产品的人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我们编印河豚鱼培训教材,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中国餐饮协会烹饪专家、养殖技术人员对河豚从业人员讲解河豚鱼安全食用加工规范、烹饪技术、食用安全卫生管理等专业知识,并进行统一考核。我们研制近千道以中洋河豚等珍稀鱼类为原料的菜肴,并将菜肴主辅料及制作方法标准化,广为推广。

我们努力建立能协助政府监管部门管理河豚市场的组织和平台。我们与中餐协、中渔协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牵头组建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河豚鱼专业技术委员会、中国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牵头组建江苏省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们加入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协会、江苏省水产学会、江苏省标准化协会等。只要与公司产业相关联的行业组织、研发组织、服务组织,我们都努力身在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联合产业所有力量,共同推进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共同为政府监管河豚产业做实事。

2010年以来,我们逐一走访调查了日本、韩国、以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河豚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市场流通情况,形成完整的河豚产业调研报告和合理监管建议,递交中国渔业协会、国家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国家食监药监总局,供他们为中国河豚产业的监管办法制订作参考。我们还牵头组织起草和修改了国家农业部《河豚鱼鱼源基地管理办法》。我们联合全国的长江鱼类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餐饮企业、流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展开长江全流域、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全方位合作。我们真正做到了将包括河豚鱼在内的珍稀鱼类保护和开发在全国范围内融为一体。

2000年开始,历时15年,我和我的团队终于参与到河豚市场行政管理中来,把握重要话语权,在我们的努力下,国家卫生部两次“养殖河豚安全利用会议”、国家食监药监总局两次“河豚鱼安全食用防范措施会议”在我们的企业召开,成功将优质无毒河豚产业向市场准入方向引导,也为整个长江珍稀鱼类产业的市场营销提供平台和政策保障。

 

展望未来,产业前景无限美好

 

从事水产业34年来,我亲历了1998年的亚太金融危机引发的鳗鱼产业全线崩溃,太湖蓝藻事件、多宝鱼事件等引发的水产品安全恐慌,我也亲历对虾、龙虾产业的疯狂壮大,以河豚鱼为主的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珍稀淡水鱼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并为中国传统水产向现代工业化水产转型升级贡献了我全部的力量。我目睹并参与着中国水产业发展的盛衰浮沉,这让我深切认识到,作为中国水产人,我的呼吸、我的命运与中国水产事业紧紧相联、荣辱与共、从未分离。

尽管我所供职的海安县水产公司已集团化成为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发展成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尽管由我起源所创造的河豚产业将海安地区打造成全国唯一的“中国河豚之乡”……但这些与中洋集团的发展蓝图比起来,还远远不够:中洋要建设开放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与顶级科研院所合作,始终占据产业科技制高点;中洋要建设最先进的珍稀鱼类繁育中心,实现多品种、多模式、全天候、大规模、先进强大的优质珍稀鱼类苗种培育能力;中洋要保护和开发更多的珍稀鱼类物种,不断扩大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中洋的珍稀鱼类养殖基地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布点,推广中洋创新的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理念、创新的产业技术和产品;中洋要开拓珍稀鱼类产品营销渠道覆盖线上线下的全球范围的全部销售市场;中洋要建设全国最先进的鱼类食品加工中心,建成国内知名大酒店、大型餐饮集团的中央厨房,实现鱼类生鲜制品、预制食品的规模供应;中洋集团要上市,成为国际最有价值的渔业股;中洋产品要走进亿万老百姓的餐桌,真正实现中洋鱼天下。

我是中洋集团的一份子,中洋集团是中国水产事业的一份子,我和许多的中洋人一样,和万万千千的中国水产人一样,为着中洋的事业,为着中国水产事业的宏伟蓝图终将奉献一生。

 

 

    朱永祥,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机冷专业七八届毕业生

                                        

(责编:高牟)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海洋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校友会联系人:孙老师,电话(传真):0518-85895030,EMAIL:xyh@jou.edu.cn    ICP备 20131103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