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回忆母校>>正文
从江苏盐业学校到淮海工学院
2015-10-07 07:59 贾长云 

从江苏盐业学校到淮海工学院

——在变迁中成长

                                    /贾长云

 

1981年,我从江苏盐业学校毕业留校,成为机械教研室的一名教师。见证了从江苏盐业学校到东港学院再到淮海工学院全面融合的变迁。时光流转,岁月无痕。34年过去了,机遇与挑战,欢笑与汗水,耕耘与收获,所有这些一并汇入了我的人生乐章,构成我成长、友情、事业发展的空间。我敬畏在江苏盐业学校的工作,感恩东港学院这块平台,珍惜在淮海工学院的一切。

 

我的母校,我的家园

 

我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进入江苏盐业学校学习的,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母校的怀抱里,在老师的指导、同事的支持下,读书、教书兼之写书,一生以书为伴,可谓“一介书生”。作为植于母校沃土上的一粒种子,饱尝了母校春风的催化,春雨的滋润,在春光春晖中发芽、生根、成长、壮大。1981年我初为人师,未经人间阅历,不知人生几何,对母校的温暖、老师的恩情体会不是很深。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有了几番阅历,方觉悟到母校与老师的恩重如山。回忆过去,饮水思源,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感激”。感激母校乳汁的哺育,感激老师辛勤的教诲。从盐业学校到淮海工学院,我是母校发展历程的见证人,母校的沧桑变迁,峥嵘岁月,都在我的记忆之中,永远不会忘记。

建校之初,学校面积只有可怜的不足50亩,校园原是一片盐碱地,没有柏油路,甚至一条像样的平坦笔直的土路都没有,有的只是荒草丛生,野兔出没。春天几株小树随风抖动,不见一朵花枝摇曳;夏天浩日当空,难觅一处树荫凉爽;秋天风沙四起,飞尘蔽日;冬天人迹寂寥,一片荒凉景象。建筑物仅有几十间平房,面积不足2 000平方米,用于教学、实验、住宿、食堂等,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进校初始,只有3个专业,3个班级,一共120名学生,教师也只有不足30人,多是青年教师。学校显得冷清、萧条。以后逐年发展,不断壮大,1993年学校搬迁至宋跳,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至1998年时,学校占地面积近300亩,建筑面积30 000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 000余册,固定资产2 100万元,在校生2 000余人,含有轻工机械、机电技术、计算机应用、盐化工艺、制盐工艺等8个专业,教职工244名,其中教师126名。从1978年恢复办学以来,学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盐业系统万余名毕业生,有许多学生成为了盐业系统的技术骨干、业务能手及管理中坚,社会上常将江苏盐业学校称为江苏盐业的“黄浦军校”。19985月,为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经省政府批准,将盐校成建制并入淮海工学院,成立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从此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遇,如虎添翼,规模扩大。学生、教师人数日益增多了,高楼林立。风雨沧桑数十载,经过几代人的呕心沥血,披肝沥胆,艰苦奋斗,东港学院已经成为淮海工学院的重要办学力量。

淮海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等10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应用型多科性大学。几个校区风姿各异,每个校区所包含的一切无论就建筑和环境来说,到哪个地方都毫不逊色。特别是苍梧本部,欣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长廊掩映。校园里高楼林立,绿草如茵,喜鹊欢闹,鸟语花香。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给人一种向上、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力量。学校“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校风和幽美丽的校容校貌,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引了祖国四面八方广大有抱负的青年人来校任教,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洒在这片咸土地上,成就了这一片沃土。也就是这样的一片土地,我走过了难忘的青葱岁月,见证了我的进步与成长。我深深地爱着那一片充满冲动与刚毅的咸土地——她让我体味到那种强烈的震撼,让我永葆不卑不亢、永不放弃的热情,使我无怨无悔。

这里是教职员工的家园,这里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心存敬畏,心怀感恩

 

从教34年,我一直心存敬畏,心怀感恩。是母校的期望、师长的教诲、同事的支持、领导的关心与信任,让我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一步步成长。让我经历了从一个教研室主任到东港学院副院长再到信息中心主任、工程训练中心主任的一次次历练,提升了我的教学管理与组织协调能力,为我的人生积累了丰厚宝贵的财富。

我在江苏盐业学校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因为起点低,又去天津科技大学进行了本科学习。后来因为兴趣爱好,我刻苦自习、不断钻研,又取得河海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在计算机领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从此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得以有用武之地。3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主讲过《轻工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VFP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课程设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站设计》等多门课程,编写出版了10多部教材,其中《VB程序设计》作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了3版,为专业的创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智慧化校园建设付出过自己的艰苦力。19982013年,学校利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并校后中专办学到专科办学再到本科办学的平稳过度,1998年开始先后有4个专科计算机类专业招生,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开始招生。我负责了计算机本、专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制订工作。2005年开始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省教育规划课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观的确立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明确提出了本三“实用性、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该成果获得省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获2008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07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全面负责东港学院教学迎评工作的具体实施,从方案制订、材料收集、整理归档、自评报告、迎评接待等各方面,为顺利通过评估贡献了力量。同年学校在东港学院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我又作为主要执行者全面参与,先后起草了十多个校、院两级的管理制度及文件,全面负责改革的具体实施包括专业注册、选课、导师、学业导航、提前毕业等。完全学分制改革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同时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另外,在扩大学校影响力及社会服务方面,我也不遗余力,兢兢业业,先后成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省微电脑应用协会常务会员、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会理事、省高校网络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连云港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等,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各项活动,为社会、企业等提供信息服务与技术咨询。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委会成员,审查制订职教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2002年与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一起担任由教育部、高等教育社联合举办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授课技能大赛的评委,20034月至5月受高教社委托,分别赴浙江、安徽、山东、辽宁、江苏等省举办了6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讨班,担任主讲教师。同时作为省紫金科技呼叫中心专家及连云港市电子政务专家组成员,经常作为评委参与电子政务、智能安防、信息中心建设、双创人才等项目评审,为连云港市的信息化建设尽心尽责,受到了校外企事业单位及同行的高度评价。

数十年工作,一路求索、一路拚搏,一路付出、一路撒播,我有过辛劳欢笑,有过忧伤迷茫,特别是在任东港学院副院长、身兼教务处副处长的近3年里,学校给了我施展的舞台,但一人身兼数职,工作强度、压力也是空前之大。特别是20116月至年底,我身兼东港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信息中心副主任等三个职务,我也曾经动摇、退缩,但我一直不忘肩头的责任,不忘时刻思考着该怎样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情感和一生最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为学校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从2005年担任东港学院副院长到2011年的6年里,我披星戴月、以校为家;我身先士卒配合教务处长抓教学教改;我四处奔波协调改建;我以身作则履行岗位职责;我勤学勤思尽自己所能为学校谋发展。正因为这样,我的心中才充满了宁静;正因为这样,我才可以在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淡然地对自己说,辛劳一日,便可得一日的安眠。

辛勤的付出总能换来丰厚的硕果,当我捧回“省师德先进个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化教科成果三等奖、省教育技术作品大赛三等奖、省多媒体课件大赛好课件奖、市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媒体课件一等奖、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等荣誉时,我没有沾沾自喜,因为我知道这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成功的路还很长很长,我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近花甲之年。我人生最重要、最刻骨铭心的34年历程都是在母校度过的。我感谢上苍赐予我这34年的人生经历,让我在这34年的风雨洗礼中与学校一起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和辉煌。感谢当初在盐校刚走上讲台时师长手把手的指导;感谢东港学院曾经的舞台,感谢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感谢学校大融合中所有相互帮助、患难与共的知心朋友!余生征程上,我终将心怀感恩,感谢有你,感谢命运!从此,顺境逆境、花开花落都是美,我会珍惜,始终如一……

忆往昔,桃李不言,岁月峥嵘铸天地;看今朝,杏林满芳,自有风雨话沧桑。恰逢淮海工学院三十华诞,江苏盐业学校办学57周年,诚祝学校事业蒸蒸日上,明日更加美好!

 

 

(贾长云,淮海工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教授,江苏盐业学校八七级盐业机械专业学生)

(责任编辑:韩自波)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海洋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校友会联系人:孙老师,电话(传真):0518-85895030,EMAIL:xyh@jou.edu.cn    ICP备 20131103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