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回忆母校>>正文
此情可待成追忆
2015-10-09 07:58 曹寿田 

此情可待成追忆

——我心中的“海州三赏”

/曹寿田

 

走出我的母校——化工部锦屏矿业学校已经整整50年了。如今我早已退休,我的母校也已经经历曲折的发展如今融进了淮海工学院,正在走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半个世纪以来,我先后在开阳磷矿、中共连云港市委组织部、中共海州区委、连云港市社科联、连云港市政协等不同机关工作,但魂牵梦绕的依然是母校的情怀。如今母校——淮海工学院将举行办学57年、建校30周年校庆,负责校庆资料编辑的徐习军同志约我写点回忆文章,我便在记忆的行囊里进行搜索,我发现在我的一生里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特别是我在中共海州区委任常委、宣传部长那段时间所倡导和践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海州三赏”给我留下记忆最为深刻,于是征得学校编辑同志的统一,我将此段文字记录下来,算是一个老学子献给校庆的一点点记忆。

 

一、赴任海州

 

古城海州历史悠久,曾诞生了不少著名文人墨客,这里人才荟萃,这里经济繁荣。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这里厚重而不沧桑,古朴而不落后。海州古城雄踞于锦屏山北麓,有“金城之固、汤池之险”之称。民国以来,海州都是单独设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海州区和新浦区合并为新海区。从此,海州消声灭迹,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恢复海州区的设置。这年5月,经市委研究决定,由仲伟修同志任区委书记,朱泰曾任区长,组成海州区恢复后的第一届领导班子,6月开始工作。620日海州区委、区政府正式对外办公,当天,广大群众奔走相告,鸣放鞭炮,祝贺海州区恢复。623日,我由市委调海州区委工作,担任区委常委、区宣传部长。为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发展经济,建设海州,让古城海州重放异彩,在区委领导和海州人民的信任中,在宣传、文化干部的支持下,我有幸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古城特色,以名胜古迹为阵地,能够亲自倡导、组织、宣传海州“三赏”工作。

 

二、“海州三赏”由来

 

上任伊始,根据区委的要求,我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大造舆论,动员全区人民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建设美好海州。报到的当天,我就拟好标语口号,并请仲伟修书记审阅;623日,在城区各主要街道,区政府大门等位置,都拉上了巨幅标语,使全区上下形成了振奋精神,建设海州的氛围。二是培训骨干,71日,召开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及宣传文化干部会议,组织宣传、文化干部学习全国人大八次会议精神,区委书记仲伟修到会上看望大家,并作重要讲话。号召全区宣传干部,要宣传改革开放的政策,振奋精神,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多办实事,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三是调查研究,举办“海州三赏”,让古城海州重放异彩。

区委宣传工作会议后,我走访了海州地区的文化知名人士,拜访了40多位文艺工作者,围绕让古城重放异彩进行座谈讨论,举办《海州史话报告会》,邀请“芙蓉镇”作者,著名作家古华作学术报告。特别是攀登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和游桃花涧后,白虎山的突兀,孔望山的清幽,石棚山的玲珑,再加上许多优美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令我陶醉。我深深体会到海州尽管是一个小区,其作用和影响虽不能和昔日相比,但她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都是不可否认和替代的。我们生活、工作在海州的人民应引以为豪,作为一名宣传干部,一定要克服困难,义不容辞地为做好宣传海州工作而努力。但是海州区基础差,困难多,因此,必须举办别具一格的活动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气,发展经济,增强实力,活跃文化生活,让古城重放异彩。198671日,为了庆祝党的生日,我们在街上举办了一台晚会,那天群众站满了街头,从这次晚会中我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随后,我就想着要充分利用海州的地理和文化优势,举办一些具有个性的文化活动,“海州三赏”因此应运而生。“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的举办和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开始时是每举办一项活动,在市、区造成一定影响,连续举办各种活动候,逐渐形成了专题化、系列文化活动。

由于“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是在大自然中开办的,其形式别具一格,盛况空前,市电视台、市报社经常进行报道。后来,我们又结合海州实际,以名胜古迹为阵地,举办了芙蓉花会,塔山登高,古安梨节、双龙赏菊等旅游文化活动。其中,石鹏赏月、锦屏赏花、龙洞赏雪尤为突出,深受民众喜欢,“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在市里引起了极大反响。19878月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35周年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召开座谈会,特邀市、县文联代表出席会议。当时市文联刚成立2周年,其它三县两区没有成立文联,只有海州有文联。市文联推荐我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介绍经验,出席省文联会议的有40多人。开始大家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轮到我发言时,我在发言中郑重地宣布,连云港市海州区文联于1986825日成立,为了加强领导,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文联主席。我区利用古城特色,以名胜古迹为阵地,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此次发言受到了一致好评,省文联评价说连云港市海州区市全省46个区中第一个率先成立,而且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石棚赏月、锦屏赏花、龙纲赏雪,富有诗情画意。省文联领导表示,今后再举办这些活动,一定要参加。从此,“海州三赏”专有名词在全省一炮打响,发表在报刊上,油印在文件上,后来还被省文化厅编纂的《江苏省文化大辞典》录用。会议期间,省文联组织我们去全国文联工作搞的较好的江西省考察。会后归来,我向区里作了汇报,区里认为我们刚刚恢复,困难很多,不具备接待条件,“三赏活动”只在内部举办,不请外人参加。因此,省文联的一些文化名人后来未能受邀参加“海州三赏”活动。

 

三、“海州三赏”的内容

 

(一)石棚赏月

1986年中秋节是海州区恢复后的第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喜庆海州恢复。我和部里同志商量后决定在石棚山举办一次中秋赏月晚会,我请示区里分管领导后,他们对举办中秋晚会没意见,但对举办地点石棚山意见不统一。曾经有因举办灯会踩死人的教训,领导担心晚会的安全问题,我表示只要组织得力,不会出现问题,并且谁主办谁负责。由于我立下了军令状,同时我是区委常委,始终坚持这个想法,他们也就只好同意了。但是,这第一次石棚山晚会,区里分管的领导没有参加,区县里的领导也没有来参加。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文联派出了代表参加了赏月晚会。

从区里回来后,我立即通知开会,布置中秋晚会的事项。会上确定:文化局负责筹办文艺节目和会场布置,公安分局负责现场治安,区医院负责意外事故医疗,广播站负责电话、文件的传达和协调。会上除了卫生局的同志没有提出意见外,其他单位的同志都提出有实际困难。公安分局的同志担心在野外搞群众文化活动,秩序不好维持,需要较多的警力;广播站的同志认为通过电话无法很好地沟通和传达信息;文化局认为组织一般的节目没有问题,但对赏月舞表示出困难。针对下属提出的实际困难,我深深感到,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但我已向区委立了军令状,不可能放弃了。会上,我表示有困难我会负责帮助解决,但事情一定要办,最后大家一致表示会克服困难,确保“赏月晚会”如期举办。

万事开头难。当天,我在办公室以区政府的名义给石棚山较近的大成砖厂打了个电话,商量用电的问题,没想到他们表示:从砖厂到石棚山5000米,接电没有问题。晚会那天,于站长带着5位同志从早上忙到下午,终于把电接上了。第二天,我到了文化站,了解节目的筹备情况。我知道最困难的还是赏月舞,很难组织。当时我说,赏月舞一定要有,只有赏月舞才富有诗情,才能把晚会推向高潮。为了确保赏月舞的质量,我直接抓了三件事:一是挑选演员。古宇中学曾举办过晚会,有几个学生表演不错。我和校长商量后,挑选了几个同学,在不影响她们上课的情况下,让她们每天课外活动后和星期五下午,星期天到区里排练。二是寻找辅导员。市工人文化宫的杨老师毕业于北京京戏学院,曾在市京剧团工作,后调市工人文化馆,负责业余京剧辅导,她对京剧有一定的基本功。一天,我和王新华同志一起去拜访杨老师,并说明来意,杨老师诚恳地说:辅导青年学京剧是我们的义务。她说,“仙女赏月”是京剧中常有的,但是把京剧搬到野外,还是头一回。她表示一定尽力完成,当天她就开始了舞曲的创作。三、借服装。仙女赏月舞必须有古装戏剧服装才能把意境表达出来,为此,我去市文化局要求帮助。我找到淮海剧团负责人,他愉快地答应了借服装,但也要求严格,因为这类衣服价格昂贵,一般不外借。为了确保晚会的安全,除了海州公安分局的干警外,还有一个排的部队参加。晚会那天,军民共同赏月,共庆海州恢复建区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晚会结束后,我和舞蹈演员以及战士合影留念。

1986814日,“石棚赏月”如期举行,那天晚上,石棚山路上车水马龙,水库边上停,满了车辆,石棚山上灯火辉煌,歌声、舞声在山上荡漾。815日,市报、市电视台作了报道,全市轰动,“石棚赏月”一举成功,为龙洞赏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龙洞赏雪

为了迎接海州恢复后的第一个新年,我们于19861228日举办了“孔望山赏雪诗会”这次赏雪旅游文化活动,得到全市磷矿的大力支持,文艺节目由他们来承担,他们集中了磷矿艺术团的23名演员进行脱产排练。

这次活动是在龙洞庵举办,涉及到宗教政界,我和区政协副主席徐恒谓交换看法和注意事项。他说没有问题,在庵里搞活动,这也是对宗教工作的支持,但最好先和主持商量。过了一天,我和王新年同志来到孔望山龙洞庵,能空大师说:“在庵里搞赏雪活动是庵里的一件盛事,我们欢迎,但是我们庵小,人少,不知如何帮忙。”我了解了庵里的情况后,和他商量了三件事,第一,请安排两桌斋饭,这一下可难倒她了,她说小庵里平时吃的斋饭很简单,但要成桌安排,从未搞过。最后,能空大师还是同意了斋饭的安排,我以200元香火名义作为这次费用;第二,在院内举办赏雪诗会,需要用一些桌椅板凳,她说不只要不损坏就可。第三,为了增加宗教色彩,我请她们按照宗教礼仪来接待来客。考虑到人数比较多,她们做斋饭有困难,于是我专门安排两名师傅来龙洞庵帮助筹办。从龙洞庵回来后,我向徐恒谓讲明了情况,他又以政协名义送去200元。赏雪诗会下达后,我又乘车前往龙洞庵,我冒雪赶到庵里,落实准备工作。能空大师说一切准备就绪,做斋饭物资都已准备好。

19861228日,雪后初晴。古城海州东郊孔望山上白雪皑皑,千年古刹龙洞庵古朴典雅,干净整洁的庵院内,一树树盛开的腊梅,迎来了市、区五十八个单位的近五百名客人。

这天清晨,龙洞庵钟声悠扬,主持大师能空和能鉴、仁知、仁佛、仁勤、圣宝六名比丘尼从三点钟起床,作后禅门日颂后,就打扫庭院,恭候来宾。八时许,来宾们在通往龙洞庵的山道上赏雪观景。踏雪之余,贵宾诗兴大作,纷纷登台,以雪为题,即席赋诗。他们是市文联副主席姜威,连云港报副总编辑杨锦涛、连云港科技报总编孙宗贤、市委统战部科长许厚文、市电视台主任孙仁广、锦屏磷矿纪委副书记刘德忠、海州区财政局长张名高、区纪经委王永先及区文联各协会理事长、秘书长、理事殷煦文、江尧禹、李秉健、杨光华、张华明、李静等。当市电视台播音员单振珠朗诵赏雪诗时,山上山下一片热烈掌声。三名丘比尼也停下手中的活计,踮着脚尖观望电视屏幕中经常出现的“播音小姐”。接着,锦屏磷矿艺术团潘朗指挥乐队奏起了优美动听的电子乐曲。身着时装的男女歌手,手持话筒引吭高歌,把诗朗诵推向了高潮。这时,市电视台主任涂伶禄扛着摄像机,急忙捕捉最优美动人的画面,张春栋、王新年、杨长贵等也纷纷按动快门,用照相机摄下了一个个难忘的镜头。能空大师、定醒居士高兴地说:在本庵举办赏雪诗会,是海州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建庵一千多年以来的第一次。说着,能空拿出诗稿朗诵:“八六烟花万重重,国富民强享太平。爱国爱教建四化,老僧也把砖瓦添。携手任重和平业,坚持原则党领先。丰衣足食古迹稀,只有今朝胜昔非。”接着,她组织全庵僧值人员立于大殿前施佛礼五分钟,向来宾致意。

中午,十二时四十分,龙洞庵僧值人员在西厢房设斋饭款待来宾。饭后,大家相约来年重登此山,再赋新诗。

(三)锦屏赏花

19874月是海州区恢复后迎来的第一个春天。桃花灿烂,色如朝霞,与摇曳的绿柳相映,更增春光的明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州,我们决定在桃花涧举行一次赏花会。

如何搞好这次赏花会,并把它举办的让人留念,着实让人费脑筋,早在1987年春节过后我就开始筹办。元宵节那天,我在《幸福酒家》三楼会议室举办元宵茶话会,邀请电视台几位记者参加。会上,大家对“石棚赏月”、“龙洞赏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锦屏赏花”也谈了很多宝贵意见。

会后做了几件事,一是根据杨治功同志的意见,请殷西文同志撰写《桃花涧赏花》脚本,并由杨治功同志修改。二是请区文化局、文化馆组织节目,因为这次要拍电视专题片,对赏花的要求更高。三是选会址。由于当时的桃花涧没有开发,会址是一件很头疼的事。19873月初,我带领相关同志在桃花涧5次查看整个涧沟。区委、区政府对此也极为重视,区委书记仲维修同志多次热心过问,并亲自去桃花涧,精心为赏花会选择会址。几经商量后,最终确定将会址定在将军崖画边的广场上。四是定赏花会的时间,如何让到会的人们看到盛开的桃花是件难事。因当时桃花涧的桃花不多,也单调,梨花倒有不少,桃花初开时,梨花还未开放。为了把桃花、梨花结合起来,赏花的时间一时确定不下来。这段时间里,我先后带领相关同志观察花情,并请教看山陈大爷,询问往年桃花、梨花的开放时间,后来我又到市农业局请教农艺师谢工。在综合了陈大爷和谢工的意见后,我们确定412日为“桃花涧赏花会”。五是打造松门,当时进入赏花会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入口处,为了突出在桃花涧赏花的氛围,我又安排锦屏镇打造一个松门,要求在410日完成。经过一周艰苦奋战,刻有“桃花村”三个大字的松门搭造完毕。

1987412日,在刻有“天书”的桃花涧将军崖下,一树树盛开的桃花吗,迎来了全市各县区以及上海、南京等省内外158个单位的3500名客人。这天清晨,车水马龙的桃花涧山道上,充满了节日气氛。看山的陈大爷夫妇用桃花涧水,沏将军崖茶,专侯各地来宾。他们祖祖辈辈住在这儿,今天是第一次迎接这么多客人。来客中有:市委宣传部的代表于继增科长,市科协副主席刘政、孙宗贤,市文联主席周维先,海州区委副书记孙海连,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王锦华,区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姜正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茂如,锦屏磷矿党委副书记纪祥光、宣传部长吴明言,锦屏镇党委副书记史道一、副镇长刘洪彩等;省明星企业、新海鞋业公司经理张万鹏和上海的两名客人专程来赏花;还有海州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孙大伟,机关党委书记唐叙述杰,区财政局长张明高、副局长李秀华,区司法局长倪绕银,爱委会主任骆祖焕,城管会主任孙传银,以及周恒泰、王建梅、丁乐梅、包真平、张文平、吉宝成、郑德友等。

910分,锦屏磷矿幼儿园的小朋友扮成小白兔,手拿鲜花,抬着花篮,从桃林中走出来。市、区摄影协会的李绪宾、王守良、杨长贵、王新年、张春栋等12名专职、业余摄影工作者,纷纷按动快门,捕捉优美的镜头,区文联秘书长万士全为盛会准备好笔墨纸张,早已摆好案桌。市书法协会副理事长江尧禹、秘书长李秉建、杨光华,锦屏磷矿纪委副书记刘德忠等20多名同志在会上即兴朗诵了创作的诗篇。会后,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将这些诗词汇编成一本《赏花诗选》。

上午10时,文艺演出开始,连云港报的潘朗指挥乐队奏起了电子乐曲,海州电器厂的张利生高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接下来,一支支春的交响曲,响彻在桃花盛开的山崖。区民政局徐德明、黄秀英两位局长组织的残疾人赏花团中的盲人顾恒堂演奏了二胡独奏,中大街小学的余春景、张春娜、海州中学的江云跳起了《赏花舞》。正午12时,人们正沉醉在歌舞之中,忽然传来一片惊呼。原来,桃花丛中翩翩走出了9名“仙女”。她们穿行于桃花林中,人面桃花相映成趣。这是市淮海剧团团长助理柳兴尧的精心“杰作”,把赏花会推向了高潮。

对这次赏花会的声势之大,内容之丰富,省、市新闻单位的35名新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在《连云港报》、《连云港科技报》、《连云港文学》、《群众文化》、市电台、市电视台作了报道。市电视台的记者杨曾泰、杨德功,为了录下难忘的赏花盛景,不辞劳苦,扛着摄像机,翻越了海州境内的所有山头,去了7个果园,在农村拍摄外景。他们根据这次赏花会摄制的长达12分钟的专题节目《春闹桃花涧》,先后在中央、省、市以及淮阴、洛阳、开封、枣庄、徐州等兄弟市电视台交流播放,海州区广大群众和各地群众从电视屏幕上又重温了这次赏花会盛况。

 

四、“海州三赏”之影响

 

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的开展凝聚了人气,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由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海州的知名度,各界人士,纷纷前来,不断增加。《文汇报》总编来海州时说:在大自然中开展文化活动,这在全国也是没有的,这本身就是创新,《芙蓉镇》的作者古华来海州作文艺创作报告时说:一个区级文联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一个大胆尝试。市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参加“三赏”活动,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有特色的作品,如《石棚赏月》、《芙蓉仙子》等。市区各大中专高校以团委的名义,组织青年参加“三赏”活动,特别是海州中学、锦屏中学等,把“海州三赏”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市新闻、摄影界也拍摄了一批好的作品,多幅作品受到上级好评。为了扩大一影响,我还组织区宣传部、区文联编著《海州三赏诗词选》、《海州史话》,并发行到省市各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海州三赏”是一项群众性的旅游文化活动,全市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宗教信仰,不分职业,踊跃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在当时已经成为海州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盛况。区乡联办,分工职责,无论是机关干部,高校师生,工矿企业,农村都积极投入,踊跃参加。有许多单位参加“海州三赏”活动,统一服装,以求整齐划一,特别是全市各大中专院校,打着校旗、队旗、团旗,前往参加,既是旅游,也是享受,热闹而不乱,轻松而有序,亲朋好友,共享天伦。当年不少由家长带领参加第一次“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的孩子,今天已经长大成人,仍然是“海州三赏”旅游文化活动,影响之大,威仪之高,已远远超过了一个海州区的范畴。

光阴似箭,20多年过去了,只到如今还有许多人们对此十分关注。1997412日,市社科界30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搞好赏花进行了深入的讨论。20017月市民间文艺界协会,组织《海州三赏》十五周年座谈会,20028月市著名作家、市文联副主席姜威先生,市广播局原局长戴国帮撰文《海州三赏》回忆文章在《连云港日报》上发表。2008年海州区80年代领导班子在一起相聚,会上播放了“淮海东来第一城”的碟片,一致认为宣传形成新局面。2010年,市退休的宣传部领导聚会,高度评价说:曹寿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搞“三赏”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为“三赏”点燃海州古文化在新长征中的火种。

“海州三赏”文化活动,虽然过去了20多年,回顾那段往事,仍历历在目我深深感受到“海州三赏”是海州人的集体智慧,虽然我个人在其中做了一点点的工作,但这主要还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曹寿田,连云港市社科联原常务副主席,化工部锦屏矿业学校采矿专业六五届毕业生。)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海洋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校友会联系人:孙老师,电话(传真):0518-85895030,EMAIL:xyh@jou.edu.cn    ICP备 20131103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