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回忆母校>>正文
感恩矿专
2015-09-24 08:00 纪立凡 

感恩矿专

—致我的大学

/纪立凡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觉间毕业已26年了。虽然生活和工作平淡无奇,但每每谈起连云港矿专,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感恩之情。那块仅20公顷左右的象牙塔内,永远锁定着我的青春记忆和求学梦想,即便是工作以后陆续在扬州大学完成了中文专业本科学习,也聆听过清华大学总裁班的课程,但在我的灵魂深处,时时回荡着的大学的声音依然是从二十六年前求学的那所学校—化工部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发出的。在此,笔者怀揣感恩之心采撷几片老矿专结出的记忆叶片献给淮工建校三十周年,算是纪念吧。

 

校友:根植大地铸辉煌

 

我是89届采选系选矿工程专业毕业生,长期在矿山行业从事管理、技术等工作。出于工作的关系,同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矿山企业老板和校友接触较多,每一次相见,不论新朋旧友,只要提到连云港矿专,立刻就是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感觉。大家谈起矿专,那人那事那楼...如数家珍,仿佛又回到了那简易的操场,粗犷的大食堂,热闹的阶梯教室......谈到了顾进达教授的睿智和幽默,陈寰教授的博学,史继斌老师的严谨...想起了吴膺洁老师的慈母情怀,韩延贵老师的谆谆教诲.......我的这些学兄学弟们现在都是所在单位的业务尖子,不少人还是公司班子主要成员。说实在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化学矿山行业一直不甚景气,不少校友选择了转行或创业,但也有大批的校友因为深爱自己的专业,选择了坚守,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专业。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全国化学矿业发展很快,不少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我们这些长期坚守专业岗位的校友们终于迎来施展抱负的春天。据了解,在云贵川等矿业开发密集省份,连云港矿专的毕业生非常有市场,一些校友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做起了职业经理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大校友们以自己的专业实力成就了我国化学矿山行业今日的辉煌。不论是在云天化、云浮、瓮福、开阳、罗布泊还是在大峪口、宜化、天瑞等名企,到处都活跃着我们矿专校友的身影,他们象明星一样点缀着祖国的化学矿山,成为一只不可或缺的专业队伍。

同这些校友交谈,我得出一个共同点:我们这些校友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踏实的基层工作经历,他们以出色的技术业务履历赢得单位领导的好评。

瓮福集团研发中心主任张仁忠是矿专86届毕业生,从技术员干起,到选矿厂长、矿长、研发中心主任,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专业研究,目前还兼任贵州大学客座教授,在贵大设立选矿实验室。扎实和踏实是我在张仁忠师兄身上得到的最直接也是最深切的感受。一次在贵大实验室和张仁忠师兄探讨硅钙质胶磷矿浮选柱浮选试验时,师兄不经意的一句话至今让我感慨不已:搞选矿专业的人一般都必须耐得住寂寞。

连云港新磷矿化有限公司选矿厂厂长刘堂吉自1991年毕业分配到单位至今24年来没有离开选矿车间,可算是耐住寂寞的一个人了。24年来,选矿厂进行的药剂探索试验不下10次,流程改进达15次,扩能技术改造2次,设备、工艺技改无数,累计降低选矿成本费用不下2000万元。这就是“寂寞”的力量。

88届毕业生蓝运堂从磷矿选矿技术做起,到磷化工,在精细磷酸盐技术行业取得不菲业绩之后,又涉猎到到镍业、钼业,技术范围非常广泛。长期的技术管理履历形成了他严谨、精准的技术素养,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

在矿山行业,就是这样一群耐住寂寞的矿专毕业生以他们朴实无华的性格和不争、不骄、不躁的品格铸造着今日矿山的辉煌,也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母校:浓厚的人文熏陶

 

那时的矿专一共不过采选、地质、机电三个系,设置采矿、选矿、地质、测量、机械和电气6个专业,每届招收学生300人,在校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作为纯粹为化学矿山服务的专业设置应该算是非常精准的了。但矿专留给我美好记忆的不是她作为纯工科院校的专业教育本身,而是学校所洋溢出的那种浓浓的人文教育气息。在当时,这是我所欣喜不已的。我深深知道,这种人文的熏陶比之专业教育和训练更加彻入骨髓,更加让我受益终生。我想,这种浓厚的底蕴影响的绝不是单单的几届毕业生,她会深深根植于这个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心底,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丰富和完善着新的校园文化。

我还记得哪些层出不穷的社团活动,演讲比赛、各种沙龙、文学艺术讲座......

我还记得学习组织大规模的纪念12.9文艺汇演,校长施桂德亲自领唱《黄河大合唱》的情形....

我还记得徐习军老师指导我们文学社创办的《淘金》文学期刊,我们自己组稿、改稿、刻蜡板、油印、装订。忙着,快乐着,也陶冶着,进步着.....

我还记得物理老师张益辉竟然是一位青年作家,业余研究《比较文学》,和我们平等交流写作心得和对文学流派的看法。那时伤痕文学非常流行,我们为一部《胡杨泪》争论得面红耳赤;那时朦胧诗正在流行,我们因为写那些朦胧得自己都不懂自己写了什么受到张老师批评.......

我记得那时自由化思潮泛滥,刘平昌老师组织我们上党课,顾进达老师和我们讨论中国近代史,剖析那些民运分子的理论根源,和我们交流对社会思潮的认识......

正是这些人文的东西默默浸淫着我们的思维,使我们逐步学会分析人生、社会,学会在茫茫社会中寻找自己,寻找某种空灵的寄托,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至于盲从和不安,不屑于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学会了在寂寞中忍忍,在忍忍中积聚超越的力量,从而度过了那些足以毁灭自身精神的日子,迎来灿烂的春天。

和我接触的不少校友也有深有同感。他们说单纯的专业知识似乎在工作中通过自学实践也是可以弥补的,但缺少了人文素质,恐怕注定自己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思想和精神残疾。矿专的老师们好些是来自国家重点工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职业的习惯和自身的经历促使他们特别注意在塑造一名合格的工程师的时候,设身处地为学生未来的工作着想,教会我们协作的能力,培养我们踏实的工作作风,铸造我们老实做人、低调有为的品质。很多老师是那么的朴实无华,他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学子一生。

正是矿专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才形成了传承的习惯和引领的力量,使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我们的质疑精神,现在看来,这些是对学生情熵和人格的最好培养方式。而事实上,影响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其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

 

教学:点燃一把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关于教育的本质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笔者深以为然。我记忆中的矿专老师,还是有一些很懂得教育的本质的,他们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自由全面的发展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去教学。于此,本人受益匪浅。

高鹏义教授是一位注重实验教学的老师,他不会过多的去强调那些选矿理论理论,而是通过实验进行求证,实验中特别注意细节。记得高老师带领我们去工厂考查工业废弃物作为浮选药剂的可能性时,他根据每个实习小组的兴趣点,启发学生自己确定研究课题。然后收集资料,制定试验方案,讨论确定后分别自行组织实验论证,最后撰写实验报告。从高老师那儿我学会了科学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终生受益。因为试验投入,契合了兴趣点,使得本人在某核心期刊发表了《实验室单元磨矿重现性考查》论文,所在的科研课题组项目《造纸黑夜用于新浦磷矿选矿抑制剂的研究》获得连云港市科技发明三等奖。

史继斌老师在教授专业课《选矿工艺》时不单单从选矿专业本身着手,而是从整个工业生产工艺的制定、考查、考核等着手,以共性思维为教学点,以因素考查为着入点,整个教学工作变得非常轻松,深得同学好评。至今,一些校友还是津津乐道。

顾进达教授讲解《中国革命史》更是一绝。他实行完全开放式教学,出一个思考题后点出一大批参考书,让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借,一周后交作业。最后用他深刻的观点、睿智的思路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点评。联想到现今日本安倍政权的所作作为,更加佩服二十八年前顾老师对日本政客和国民精神分析的入木三分。我想说的是顾进达教授的教学方法点燃了我们思想创新的火花,是我们心中的“大师级”的老师。

在矿专,象这样善于点燃学生思维、质疑的一把火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组成了矿专人文底蕴中最厚实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形成了矿专老师队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永远定格在我们的美好记忆中。

                              

 

(作者单位:连云港金红矿业有限公司)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海洋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校友会联系人:孙老师,电话(传真):0518-85895030,EMAIL:xyh@jou.edu.cn    ICP备 20131103案信息